媒体中心
冷链新国标实施半月:企业如何应对服务能力评估大考
2025-06-24
2025年6月1日,两项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冷链物流统计指标体系》(GB/T 45442-2025)和《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能力要与评估指标》(GB/T 31086-2025)正式实施,为行业带来全新规范。
新标准不仅构建了覆盖全要素的统计监测框架,更升级了冷链服务能力的评估维度,将“节能制度”改为“节能要求”,新增“冷链物流增值服务”等指标,推动企业从基础服务向高附加值延伸。
实施半月以来,冷链企业迎来一场全面“体检”。面对这场行业大考,领先企业已展开积极行动:郑州某制冷企业通过预制菜工厂改造攻坚,实现客户续费率92%;长沙海吉星市场通过错峰共享仓,冷库利用率从62%跃升至91%。
01 新国标的核心要求,冷链行业的“度量衡”
冷链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市场主体及资源底数不清、统计指标不完善、监测体系不健全——在两项新国标中得到系统解决。
《冷链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贯穿冷链物流全要素,为行业建立了统一的统计语言:
冷链物流企业统计指标:涵盖冷链物流资产、冷库、载具等8个一级指标,细化至54个二级指标和108个三级指标
企业冷链物流环节统计指标:围绕冷库、载具、冷链货运量等5个一级指标,延伸出19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
与此同时,《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能力要与评估指标》对2014版标准进行了全面升级:
新增“营业时间”、“冷链物流收入”等反映服务连续性和专业度的指标
将“应急预案”扩展为“应急预案及演练”,强化实操性
将“冷链物流辅助服务功能”升级为“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两项国标共同构建了覆盖基础设施、运营效率、服务质量、技术能力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行业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
02 企业面临的挑战,从设施到数据的全面升级
新国标实施半月,冷链企业普遍面临三重挑战。
设施设备合规改造压力凸显。按照新国标要求,冷库需配备温度监测系统,且建筑面积大于100㎡的冷库,温度传感器数量不少于2个,并放置在最能反映食品平均温度的位置。对于2018年前建设的老旧冷库,合规改造成为当务之急。这些设施普遍存在保温性能不足、分区不合理、缺乏数字化监控装置等问题。
数据监测与记录要求显著提升。新国标规定冷库内温度数据记录间隔不超过30分钟,冷藏车运输时记录间隔不超过10分钟。这对传统依赖人工记录或简单电子台账的企业构成严峻挑战。
人才结构亟待优化。新国标对“冷链从业人员”指标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青岛某设备企业的转型数据显示:复合型人才人均产能是传统销售的2.4倍,但目前行业此类人才占比不足30%。
展会优势市场潜力大
03 企业应对策略,合规改造与技术升级路径
面对新国标要求,领先企业已探索出三条应对路径。
设施合规改造:聚焦成本与效率双赢
预制菜工厂改造攻坚:郑州制冷企业组建“改造尖刀班”,推出“3+3改造包”——3天诊断(能耗/流程)+3周改造(速冻机+分拣线),承诺单吨成本降15%,达不到不收尾款。2025年Q2改造12家工厂,平均单厂增收80万
老旧冷库合规升级:北京某工程企业组建“合规改造突击队”,专攻2018年前老旧冷库,提供“消防+节能+智能化”三件套改造,按冷库面积收费(80-120元/㎡)。2025年Q1改造32座库,项目利润率达19%
设备翻新再利用:济南二手设备企业建立“冷链设备4S店”,回收3年内的品牌设备,翻新后提供6个月质保,定价为新机的60%。2025年5月月销58台,现金流周转仅15天
数字化升级:构建全程可追溯体系
物联网监控全覆盖:武汉租赁企业推出“冷吨时”租赁模式(1.2元/吨/天),包含设备、运维、电费,实现全程温控数字化管理。2025年签约87家客户,坏账率仅0.7%
智能调度降本增效:长沙海吉星市场B3库实施错峰共享仓——白天租给预制菜企业(3元/㎡),夜间租给电商(1.5元/㎡),建立客户作息档案动态调整。冷库利用率从62%提升至91%
边境智慧冷链建设:瑞丽工程公司研发模块化冷库(7天安装,15天验收),绑定货代公司提供“冷库+清关+短驳”总包服务,2025年承接3个中缅口岸项目,单项目利润超200万
运营优化:精细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能耗对标革命:郑州物流园每月发布《冷库能耗排行榜》,对末位冷库强制改造(更换压缩机/加装变频器),省电部分的30%奖励库管团队。2025年5月改造后,园区整体电费降22%
客户分级管理:南京冷库按周转率分级:A级(>5次/月)享VIP服务;C级(<3次)加收20%仓储费,6个月无改善则淘汰。2025年6月淘汰12家C级客户,收入增长17%
县域联盟降本:河南漯河冷链联盟联合5家以上企业集中采购钢材/制冷剂/货架,议价权提升40%,单台冷风机成本降1800元
行业前瞻,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国标实施不仅带来挑战,更为行业创造了三大发展机遇。
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估,满足五星级服务能力标准的企业市场份额有望在两年内从35%提升至50%以上。成都某工程企业2025年签约的8个EPC项目全部带5年运维协议,后期收入占比达42%。
跨境冷链迎来新增长。凭祥冷库依托中越边境区位优势,2025年处理越南榴莲转口8万吨,服务收入1600万元,转口业务毛利率达35%,是传统仓储的3倍。标准化、可追溯的冷链服务成为跨境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低碳成为标配。新国标将“节能制度”改为“节能要求”,强调可持续发展。山东寿光冷链在产地建小型预冷站(投资20万/个),通过集中预冷减少能耗,单站利润率达28%。
随着新国标落地,冷链行业正从“设备供应商”向“温度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技术总监出镜拍摄“冷库省电10招”系列短视频(每招省5%电费),成为西安制冷企业2025年的获客利器,单条视频成本不足200元,ROI高达1:4.2。
冷链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两项新国标的实施成为分水岭。领先企业已行动起来:新疆冷链公司紧盯政府补贴政策,2025年获补贴1200万,覆盖全年人工成本的45%;青岛设备企业淘汰纯销售人员,培养“能画图+会报价+懂运维”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型销售贡献了73%订单。
在这场服务能力评估大考中,数字化与标准化成为破局关键。随着《规范》要求冷库温度记录间隔不超过30分钟,冷藏车不超过10分钟,传统依赖人工记录的企业正加速出清。
而那些率先完成合规改造、拥抱技术升级的企业,已在冷链新生态中占据有利位置——它们不仅是标准的遵循者,更将成为规则的塑造者。
FLE冷链展
参展联系:020-3889 6896
邮箱:osdexpo@126.com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源于第三方或网络信息,转载目的在于分享和传递行业信息,仅供用户浏览,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纠纷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