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EN

2024年8月23-25日

媒体中心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

电商将成为未来生鲜肉及肉制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2020-03-02

2014年,在存栏高位产能高效及需求低迷的双重影响下,生猪价格几乎以“跌”字贯穿全年,养殖亏损期之长成为十年来首现,而另一方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更大力拉开生猪市场养殖污染全面治理的序幕,加速行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的步伐。市场产能持续去化,至年底,能繁母猪存栏已降至2008年以来的新低,新一轮周期即将启动。我们认为,2014年生猪市场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中,而2015年,一方面转型升级压力犹在,但行情却将走出谷底,景气度逐步回升。对于养殖企业而言,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正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2014年深度去产能奠定2015年上涨主基调

2014年,国内生猪存栏量高位,而消费却进入相对低迷阶段,生猪价格从2013年底的16元持续下跌,至4月跌破11元的低价,猪粮比跌破5:1的重度亏损线,5月份在淡季出栏减少及收储的刺激下,猪价出现昙花一现式的反弹,但反弹力度有限,6月猪价再现阴跌,7-8月份,需求低谷生猪出栏减少,猪价反出现反弹,9月后在节日消费刺激下,生猪集中出栏导致猪价再度意外回落,跌势持续至12月。如仅从猪粮比判断养殖盈亏情况,则2014年,猪粮比跌破6:1的盈亏点高达51周,猪粮比低于5.5:1的时间高达28周,猪粮比低于5:1的时间亦达到7周,无论是亏损时间还是亏损幅度都是近年来罕见。

从能繁母猪、生猪存栏规模来看,2014年,市场延续始于2012年底的去产能态势,且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3月份养殖进入深度亏损区域,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幅度首度超过5%,达到调控的预警线。此后,猪价愈跌,去产能愈明显。据农业部数据推算,至2014年12月能繁母猪下降至4289万头,生猪存栏下降至42147万头。2014年全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缩减649万头,缩减13.14%,从本轮猪周期高点存栏5078万头持续下降已经26个月,能繁母猪缩减789万头,幅度高达15.54%,市场去产能力度空前。且至年底猪价依然延续下跌,能繁母猪去产能仍将继续,存栏有望降至4200万头甚至4100万头以下。从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看后期生猪市场供应,2014年3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4800万头以下,2014年底开始生猪出栏量下降逐渐显现;2014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至4500万头以下,2015年5月后生猪出栏量下降将非常明显。

新一轮的周期即将启动。2015年的元旦未能带动猪价止跌反弹,但春节则有望成为猪价走势的拐点。2015年上半年猪价涨势启动,但短期内,需求仍是抑制猪价走势的重要原因,至下半年,2014年产能剧烈收缩的效应显现,市场供应压力突显,猪价将持续走高,养殖盈利幅度不断加大。

调控新常态 监管再升级

2014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包括猪粮比、能繁母猪存栏波动幅度等多项指标早已达到2012年六部门联合出台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中的一级响应的条件,需加大中央冻猪肉储备规模,并要求地方政府继续增加地方冻猪肉储备规模,采取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扩大猪肉深加工规模,甚至发放临时饲养补贴避免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但事实上,商务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仅在3月和5月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定点收储冻猪肉,两次收储总量仅15.3万吨,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调控影响。为何如此,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多个文件和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常态下,生猪市场调控等多方面均在发生变化。

2014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其指示精神,我国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纲要同时明确了食物消费量目标,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肉类29公斤、水果60公斤。目前猪肉消费量在肉类产品比例在65%左右,按现有比例计算,则猪肉消费仅在19公斤左右,而2014年猪肉产量为5671万吨,人均占有量高达41.5公斤。文件至少释放一个信号,即要引导肉类消费,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猪肉消费调整空间最大,减少幅度不是一点点,消费下降产能相对过剩,下一步就是控制生产。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农业资源环境已经亮起“红灯”。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这些问题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倒逼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制约这两道“紧箍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

2014年,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部署,将其作为四大重点任务之一,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活动,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八项监管措施,印发了加强全程监管的意见,将基层监管体系建设纳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推动地方落实责任和条件。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室发布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要求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负责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集中处理与自行处理相结合,尽快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更进一步。农业部提出,2015年要坚持改革创新,突出依法监管,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为总领,坚持“产”“管”并举,一手抓好标准化生产和过程控制,一手抓好执法监管和专项整治。

环保限制升级 行业洗盘加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资源环境约束对于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2014年1月1日起,《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各省份积极响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工作,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加速养殖区域规划,划定禁、限养区,开启大力度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养殖场拆迁及改造的热潮。2014年9月,福建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六条措施,要求2015年上半年,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全部关闭拆除,2015年前,所有规模养猪场(小区)完成全过程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废水达标排放。9月,湖北省环保厅联合省畜牧兽医局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通知》;10月,浙江出台《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试行)》,畜禽养殖场将实行环境“准入制”。11月,湖北省通过《湖北省畜牧条例》,自201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目前广东省正着手制定广东省“史上最严的环保条例”。

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新法首次将“保障公众健康”写入总则第一条,首次明确规定“保护优先”的原则,明确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大排污惩治力度(对于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罚款金额可以“按日连续处罚”,同时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等权利),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划定“生态红线”,建立“黑名单”制度。新环保法的实施将对养殖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散户将加速退出,而规模养殖企业的环保压力也将持续加大。2014年底,国家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项目2015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5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成重点监控对象,其中生猪相关企业36家,正邦、温氏、新五丰旗下养殖场赫然在列。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相继施行,政策减排目标明确,减量提质,倒逼养殖业提升准入门槛,对于养殖企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养殖准入门槛提升、养殖成本提升,将加速行业整合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并进一步推动生猪产业转移,养殖场将加速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粮食主产区等地转移。

行情政策推动规模企业再抄底 加速规模化进程

2007年以来,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明显提速,主要受国家鼓励扶持政策的推动,8年来中央已投入资金200亿元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进一步刺激大型企业加速延伸产业链及全国布局,万头以上猪场迅速崛起;此外,劳动力成本提升,外出务工机会增加,养殖门槛的不断提升,市场风险的加剧都在推动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2013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超过25.5万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40.8%,比2007年提高19个百分点,而根据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猪规模化程度将提高至50%。但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依然较低,未来数年仍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4年生猪市场的低迷行情以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养殖门槛提升、环保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大部分养殖场均受困于资金链难题,中小养殖场、散养户加速退出。而规模企业则凭借其资金、技术实力及规模效益大多仍能维持盈利,部分龙头企业更借机抄底。

2014年,牧原股份上市,借助资本之力大举扩张,增资及新设多家子公司,新建多个规模养殖项目,新增在建或规划产能超500万头。

2014年6月,中粮引进外资财团在华建设并管理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及肉食品加工厂,释放资本抄底猪市的信号。

2014年7月,奥邦农牧一期投资3个亿,塑造小猪春天、姑姨特等猪肉连锁品牌,建立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出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2014年8月,雏鹰农牧定增融资15.2亿元,其中12.2亿元将用于建设吉林洮南市4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完成其省外扩张及优化产业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

2014年9月,中粮投30亿在河北开建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2014年9月底,普甜食品投资10亿元在河北开建50万头黑猪生产基地。

2014年10月,正邦科技收购湖北正嘉控股权,同时正邦养殖出售康源生物股权,专注生猪养殖,技逆势布局,集中资源专注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打造,提升主业行业竞争力。

2014年10月,罗牛山投建3.5亿元的10万头现代化养猪场正式动工。

2014年11月,正大集团百万生猪项目落户陕西榆林,正大集团明确在中国的生猪养殖发展方向及战略,将从2014年开始用10年的时间建立2000万头规模的一条龙(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体系。

2014年11月,华西希望·特驱投资集团与吉林省松原市达成合作意向,将在松原建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2014年11月,中粮集团与湖北广水市政府签订协议,投资12亿元在广水建年出栏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加码华中布局。

2014年12月,万达集团和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扶贫办与贵州省丹寨县签订扶贫协议。将在贵州丹寨建设总规模30万头的土猪养殖厂及配套项目。

2014年12月,新五丰确定通过投资“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饲养模式新增年出栏35万头生猪项目。

从以上也基本可以看出,规模企业产能布局多集中于东北、西北等区域,主要是受环境约束、资源约束以及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因素影响。散户不断退出,规模企业加速扩张,规模化进程加速,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电商潮起 加速品牌猪肉发展

当前消费者对于猪肉消费的品牌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中国猪肉品牌化之路已经启动,随着电商热潮的兴起,原有肉制品行业格局受到冲击,传统渠道优势不再。有研究机构认为,从标准化、替代性、安全性三个维度看,品牌猪肉都将是电商渠道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2014年,行业内众多企业已开始积极发力电商业务。雨润、新希望、中粮等传统厂商的渠道转型;雨润将以供应链为核心,专注于电商渠道的拓展,定制化服务各电商;新希望牵手1919酒类连锁及京东等电商,着力肉制品O2O。雏鹰农牧缩减“雏牧香”门店,向电子商务转型,实现轻资产发展,在专卖店覆盖区域内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奥邦农牧也即将线下线上同时启动,同天猫,淘宝等平台进行深度合作,老牌龙头企业双汇也积极和国内知名的电商平台商讨合作方案,计划借助天猫、1 号店、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双汇品牌旗舰店,并筹备自有的食材电商平台,借助双汇自有的冷链物流配送优势。

2014年,生鲜电商所带来的渠道变革对猪肉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而2015年,这种影响将进一步深入。电商将成为未来生鲜肉及肉制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将加速国内猪肉品牌化的进程,拥有强势品牌并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将借势获得飞速发展。